劉勁教授:“虛擬經濟”概念不科學,應該摒棄 | Chuang Class
發布時間:2017-06-05 16:21 閱讀次數:20767
活動時間
2017年05月29日 09:00
活動地點
《財經》雜志
針對時下常見的“實體經濟”和“虛擬經濟”之爭,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教授撰文指出,實與虛的輿論之爭并不公平。“虛擬經濟”是一個模糊的、不科學的概念,應該摒棄。中國的實業處于艱難轉型期,互聯網是新技術,帶來了沖擊,更帶來了機遇,傳統企業擁抱這種新技術是唯一的出路。
針對時下常見的“實體經濟”和“虛擬經濟”之爭,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教授撰文指出,實與虛的輿論之爭并不公平。“虛擬經濟”是一個模糊的、不科學的概念,應該摒棄。中國的實業處于艱難轉型期,互聯網是新技術,帶來了沖擊,更帶來了機遇,傳統企業擁抱這種新技術是唯一的出路。
本文于5月29日首發于《財經》雜志。閱讀本文大約需要5分鐘。
經常聽到關于“實體經濟”和“虛擬經濟”的爭論,大家似乎認為,“虛擬經濟”很強大,“實體經濟”處于劣勢。有人呼吁政府出臺政策,發揚實體經濟,打壓虛擬經濟。
實與虛的輿論之爭并不公平。如果只有一個贏家,“虛”是不會贏的。這就像兩個孩子打架,一個名叫“好娃”,另一個名叫“壞娃”,街上的人不知道孩子們為什么打,如果要拉架,不偏向“好娃”才怪。同樣,大多數人相信,經濟應當是實實在在的,關系到老百姓福祉和國家興旺,怎容“虛擬經濟”搗亂?
由于可能產生偏見,沒有人會給孩子起名“壞娃”,但有人把某些經濟活動歸類為“虛擬”,而在現代經濟學體系里,并沒有這個概念。“虛擬經濟”包括哪些內容,說法也不相同。
金融和互聯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在經濟中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,為了分析方便,我們可以把金融和實業對立,實業解決制造和服務問題,金融解決投資和融資問題。我們也可以把互聯網等“新經濟”,和之前的“傳統經濟”對立起來,它們的區別主要在對信息技術的利用上,信息技術用得多,傳統經濟也可以變成新經濟。
按照上面的分類,無論傳統經濟還是新經濟,都可以既有實業也有金融;無論實業還是金融,也都可以既有傳統經濟也有新經濟。這組概念是交叉的,所以無法把金融和新經濟統稱為“虛擬經濟”,這是一個含混的概念,對經濟分析的價值是負面的。
當前,所謂傳統經濟,無論是實業還是金融,正在受到信息、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顛覆式改造。互聯網的力量并不來自它的“虛”,因為它一點也不虛。互聯網技術的核心是信息的運算成本、傳輸成本、存儲成本以每年百分之三十幾的速度下降,30年下來是上萬倍的成本下降。如果一架飛機的制造成本有同樣幅度的成本變化,今天一萬美元就能買一架;如果汽車產業也這樣降成本,一輛汽車也就賣100美元左右。
互聯網產業巨大的成本變化,必然會擠壓傳統經濟的高信息成本環節,比如渠道成本,比如存貨,通過互聯網,這些成本都可以大幅下降。如果一家傳統企業拒絕做“+互聯網”的改造,競爭能力會大打折扣。在這種改造的初期,什么企業跑得快,什么企業就更有競爭力。大家公認的互聯網公司,比如阿里、騰訊,走在最前面,競爭和盈利能力都很強。
但說到底,互聯網公司不會取代實業,因為它本身就是實業,并不是金融,它們只是實業的一種新模式。當大多數實業公司做完“+互聯網”改造后,利潤會重新分布,一部分會回到制造廠家去,消費者要的是以最低價格,最方便的方式,取得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。互聯網可能幫助消費者很快找到最低價格,但對鑒別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卻幫不上大忙。
相對于實業,金融的繁榮與互聯網沒關系。在中國,金融體系長期以來是國有金融機構主導、受政府重大影響的系統。中國金融中介不僅有商業性的,也有政策性的。這種金融體系的設計有一定扭曲,因為要為國企、政府投資匹配價格低廉的資金,愛儲蓄的老百姓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,民營企業就必然融資難,這就是“金融壓抑”。其中,多數金融機構處于半壟斷的市場環境,掌握定價主動權,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相對就強。
但金融并不直接創造價值,金融的商業和社會價值,來自于它對實業的扶持,只有實業創造價值了,金融作為輔助機構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。
綜上所述,“虛擬經濟”是一個模糊的、不科學的概念,應該摒棄。中國的實業處于艱難轉型期,有多方面挑戰。互聯網是新技術,帶來了沖擊,更帶來了機遇,傳統企業擁抱這種新技術是唯一的出路。但是,一個壓抑性的金融體系,對產業升級和民企壯大都沒有好處。通過改革和市場化,把金融從一個壓抑的手變成幫助的手,是讓中國實業振興的重要條件。
